職場EAP:疫情應激后的恐慌心理疏導
講師:彭遠軍 瀏覽次數(shù):2578
課程描述INTRODUCTION
課程背景:
鼠年春節(jié),祝福的言辭中增添了些許的沉重。 新型冠狀病毒,幾乎在一夜之間被人們所熟知。武漢疫情牽動著全國人民的心,醫(yī)護人士的逆流前行帶給人們無數(shù)的感動與淚水。隨著春運的人員流動,疫情擴散,全國無一無區(qū)幸免。遠在武漢,近在身邊。疫情報告成為每日的必修課,緊張焦慮、悲傷憤怒、恐懼悲愴、焦慮煩躁、內(nèi)疚無助等情緒開始蔓延,謠言傳播,哄搶商品,讓很多人失去了正常的基本判斷,陷入無意識地自動化反應模式,如驚弓之鳥,杯弓蛇影。任何一條疫情信息都足以振動脆弱的情感。 隨著企業(yè)的逐步復工,員工們開始回歸工作崗位,開始回歸基本正常的生活狀態(tài)。然而,并不代表員工的恐慌心理能很快恢復正常。在面臨如此重大的應激事件之前,可能會在心理上(焦慮恐慌)、行為上(寢食難安),嚴重影響員工的身心狀態(tài),也為組織的正常運營帶來挑戰(zhàn)。若有經(jīng)歷過隔離,疑似病例的,去過醫(yī)院的等近距離的當事人,造成的影響可能會更大。甚至嚴重者,導致出現(xiàn)急性應激障礙PTSD,如出現(xiàn)持續(xù)的焦慮感、失眠噩夢、閃回(頭腦中不斷閃現(xiàn)意外事件的情景)、回避能勾起創(chuàng)傷事件回憶的情境等。 因此,適當對于員工的恐慌心理進行疏導管理,健康地認識和管理應激狀態(tài),支持員工的心理成長,安全地渡過其內(nèi)在的“心理疫情”。
日程安排SCHEDULE
課程大綱Syllabus
課程特色:
以“心理學”為核心學科,融合:職場EAP、心理危機干預疏導、管理心理學、心理咨詢技術、發(fā)展心理學、認知心理學、健康心理學、社會心理學、積極心理學(幸福心理學)等相關學科的知識點。
定制化:汲取國內(nèi)外EAP領域、情緒心理學領域的成功經(jīng)驗,結合EAP輔導及心理咨詢技術,聯(lián)系國內(nèi)企業(yè)員工的本土化需求以及本地化的實踐經(jīng)驗而更好地幫助學員進行心理輔導管理。
實戰(zhàn)性:心理輔導相關的技術和方法,均以心理學的實證研究為基礎,并輔之國內(nèi)學員的大量實踐而不斷完善,確保學員能從中獲得一套真正屬于自己的心理輔導管理解決方案。
職業(yè)性:培訓后為學員提供后期的輔導溝通,切實幫助學員能學會心理輔導管理的技能,最終提升工作績效。
課程方式:
講師講授,影視分析、案例討論、互動交流,分組討論,角色扮演、頭腦風暴,現(xiàn)場輔導,催眠放松,*,行動方案
課程收益:
● 洞悉引發(fā)恐慌心理的根源,改善恐慌焦慮情緒
● 疏導疫情應激的身心狀態(tài)(焦慮、恐慌、憤怒等)
● 清晰覺察自我的職業(yè)角色,正視疫情,調(diào)整自我的工作狀態(tài)
課程對象:1. 受疫情影響、經(jīng)歷應激事件的當事人或相關的家屬成員
2. 中高層干部、基層管理人員
3. 心理輔導員、工會干部、黨政干部、HR員工關系等
課程大綱
第一講:探索疫情應激后的恐慌心理的根源
1. 社會心理學的視角下的從眾心理:哄搶、謠言
2. 存在主義哲學觀下的死亡恐懼:不確定性
3. 情緒心理學視角下的情緒感染:焦慮、恐慌
4. 統(tǒng)計學視角下的認知偏差:選擇性關注
第二講:疫情應激下的心智模式思考
1. 應激反應模式:戰(zhàn)斗逃跑反應
2. 面對應激的一般適應綜合癥GAS模型
3. 憤怒生氣的、恐慌心理的根源之一:敵意心態(tài)
動機探索法:每個行為背后都有一個積極、正向的意圖!
4. 選擇性關注(憂患意識)——疫情下的盲人摸象
第三講:焦慮恐慌情緒疏導
1. 恐慌的根源:不確定性、未知
2. 創(chuàng)造確定性:讓自己忙起來
3. 安住當下,此時此刻:正念冥想
4. 書寫療法:焦慮清單(分析—預案—應對)
5. 情商修煉之:TFA情緒調(diào)適法
第四講:思維認知的調(diào)適:如何健康地認知疫情?
1. 文盲 vs. 科盲 / 真相vs. 意象 / 謠言 vs. 事實
2. 疫情的真正危害到底是什么?
3. 認知行為的調(diào)整九步曲
4. 深度放松法:催眠冥想
冥想體驗:身心狀態(tài)放松
第五講:職場角色的調(diào)整:面對現(xiàn)實,活在當下
1. 做好必要的疫情防范工作
2. 如何看待疫情下的職業(yè)角色?
內(nèi)在動力法:不得不 vs. 選擇做
3. 修煉活在當下的思維:活在當下,樂在工作
1)為什么要工作?
2)為誰工作?Who are you working for?
3)到底如何工作?(工作狀態(tài)的自我調(diào)適)
第六講:生命角色的定位:人人當責,向死而生
1. 人人當責,減少抱怨,感恩工作
團隊研討:你是如何看待抱怨行為的?
口頭禪:我還能做些什么?So What?
2. 存在主義的死亡視角:覺察自我的“死亡焦慮”
1)5WHY問題探索法:我究竟在恐慌什么?
2)社會互惠原則:誰應該上班?
3)海德格爾:向死而生
4)李開復關于死亡的思考
5)覺察死亡,接納死亡:活在當下
總結回顧:ORID聚焦式會話(2人小組分享+小組代表)
轉載:http://santuchuan.cn/gkk_detail/238161.html